学校主页 / English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学院新闻    正文

第二届计算技术基础研究创新研讨会在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成功举办

发布时间:2017-03-01来源: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作者:

      2017年2月25日下午,CCF(中国计算机学会)西安分部与CCF YOCSEF(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西安分论坛联合举办了“第二届(2017年度)计算机技术基础研究创新研讨会”,由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承办,并邀请西安交通大学郑庆华教授、西北工业大学周兴社教授、西北大学房鼎益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新波教授作学术报告。西安理工大学王映辉教授和CCF西安分部副主席於志文教授、陈晓江教授、以及CCF YOCSEF西安分会主席黑新宏教授共同主持了研讨会,来自西安高校的百余名科研人员及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西安交通大学郑庆华教授作了题为“国家基金的冲刺的决胜环节把握”的报告,以担任多年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的经验,郑教授在对基金评审表同行打分的各个选项分析之后,通过实例对基金申请书各部分的撰写要求、存在问题、注意事项进行讲解。
      西北工业大学周兴社教授作了题为“基金申报优化的几点体会”的报告,重点强调基金申请的冲刺阶段对基金本子进行优化的必要性,列举实例讲解基金题目应如何改进与优化。
      西北大学房鼎益教授作了题为“如何利用好申报国家青年基金的最后20天”的报告。准确定位面上项目以及青年项目,分别从团队成员、题目与摘要、立项依据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方面、特色和创新等几个方面出发,向老师们讲解了基金申请中的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高新波教授的报告题目“基金申请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分析”,通过列举30个申请书未获批准的共性原因,进行分析与讲解,同时对同行评议专家提出的一般问题商讨对策。
      最后,西安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王磊教授给予总结性发言和致谢。参加人员与专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使参会教师及科研人员受益匪浅。

专家简介:
郑庆华
,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第一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陕西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CCF西安分部主席;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委员、常委;多年来担任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
先后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NSF重点项目、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核高基重大专项课题等40余项,研究成果获得2006年度、2010年度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第四),以及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二);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2项,发表论文180余篇,SCI、EI收录170余篇。
周兴社, 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嵌入式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陕西省云计算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目前为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士、CCF常务理事;陕西大数据与云计算产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西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上任院长;多年来担任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
主要从事网络化嵌入式计算与普适计算,分布式计算与云计算及其应用研究,长期主持相关国家重点基金、国家重大专项、863计划以及国防预研等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多项,是国家自然基金、国家重点科技任务多个研究计划的评审专家。
高新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陕西省优秀青年教师标兵,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荣获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从2006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IEEE、IEEE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IEEE西安分会执行委员会委员、IEEE西安分会计算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席、IET/IEE Fellow、IET西安分会副主席,ACM西安分会副主席,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助理;多年来担任国家基金委会评专家。
发表SCI检索的论文180余篇、EI检索的论文300余篇,Google Scholar统计引用10000余次,其中在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近年来,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在内的纵向研究课题10余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房鼎益, 西北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陕西省委网信办专家组成员。现为CCF、IEEE、ACM高级会员, ACM西安分会执委。
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意国际合作计划等20余项科研项目;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5项。